火炮以发射药为源发射弹丸,二十公厘口径以上者称为炮,火炮种类较多,配有多种弹药,可对地面、水中和空中目标射击,应制有生力量,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设施,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特种射搫任务,火炮问世之初采用固定炮架,后来加装轮型炮架成为牵引式火炮。为了满足机动需要,遂将炮架装设在轮型或履带车辆上,成为自走式火炮;或附加小型引擎,成为半自走式火炮。主要火炮可分为以下几种:
1. 机炮
口径:二十~五十七公厘
发展:原为满足高射低空防御,目前在防空用火炮领域以取代旧式轻型高射炮
特色:射速极高,每分钟射速可达数百发甚或数千发,为增加射速,常采联发配置
应用:目前广泛装设在轮型炮架、装甲车辆、船舰和飞机上
例:葛特林机炮-回旋式多炮管设计
联勤自制T-75二十公厘机炮
奥利岗三十五公厘快炮
2. 加农炮
倍径:三十以上
特色:炮弹初速高、弹道平直、射程远,属於直射式火炮
分类:高射炮-可有效防御敌机,但目前已被防空飞弹和高速机炮所取代
战防炮和战车炮-有效攻击装甲车辆,但旧有牵引或自走式战防炮已被战防飞弹取代;战车炮目前仍广泛配备在战车或装甲侦察车
野战加农炮-用於野战环境射击,占有射程优势,但易受地形、地物影响射界
3. 榴弹炮
倍径:二十~三十五
特色:从臼炮直接演变而来,初速慢、弹道弯曲,属於曲射式火炮
分类:轻型榴弹炮-口径在一零五公厘以下
重型榴弹炮-口径在一零五公厘以上
优点:弯曲弹道使榴弹炮可以攻击地形、地物后方的目标,野战环境的运用弹性优於加农炮
缺点:射程不及加农炮,且发射前需详细计算环境的影响
4. 迫击炮
倍径:二十以下
口径:六十 ~ 一六零公厘
组成:炮管、座板、支架和调整机构等组成,可快速拆卸便於携带
特色:从臼炮演化而来,构造简单、使用方便;弹道最弯曲,一般以四十五度以上高仰角发射
优点:射速快、重量轻、弹道高,可以跨越地障轰击目标,适合於山区丛林等地形复杂地区使用,为步兵单位重要的支援火力
应用:重型迫击炮装有轮架以便运输,或装设在车辆、炮塔内作为自走式迫击炮来使用
【注】倍径:指炮管长度除以炮管口径的值,倍径愈大,炮管愈细长
现代战争中的火炮源远流长。 古代最早的炮是石字旁,顾名思义,一定与石头有关。这种石字旁的炮叫抛石机, 是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拉动杠杆,将石头抛出去的作战器械。
早在春秋时期,中国就使用抛石机了。后来,唐朝孙思邈发明了火药, 并逐渐用于军事。在北宋年间,出现了突火枪,这是一种竹子做的管状火器,内安“子巢”,战时点燃火药,用火烧敌人。能够起到震撼敌人的作用。这种火器的出现,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后来,在突火枪的基础上出现了金属管状火器——火铳,并逐步发展成为青铜火炮。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炮,是我国宁夏武威出土的西夏时期(与宋代同期)的火炮,该炮口径为100毫米,使用铁弹丸,这一发现,使铁弹丸使用的历史提前了近一个世纪。
13世纪初,我国的造炮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,并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鲁迅先生曾说过:中国发明了火药不是用于军事,而是用于造爆竹,而洋人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造炮侵略中国(大意)。这是鲁迅先生的误解,其实,中国人是火炮的祖宗。
16世纪中叶,欧洲出现了青铜和熟铁制造的长管炮,亦称长炮,代替了以前的短管炮(臼炮)。还采用了前车,便于快速行动。16世纪末,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,用于杀伤人马。
1846年,意大利制成了后装线膛炮,其精度和发射速度都有明显提高。后装线膛炮是火炮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,直到现在,火炮的基本结构仍没有太大的变化。
由于用途不同,火炮的种类也有所不同。
加农炮。身管长,弹道低伸的火炮。适用于对装甲目标、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。加农炮是英语Calon的音译名,在阿拉伯语中,Calon是中空而直长的管子。加农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倍以上,炮口通常带有炮口制退器(炮口制退器是炮口上带孔的大于身管口径的“帽子”,用以减少后坐力,有的能减少50%以上的后坐力。)
榴弹炮。身管较短,弹道较弯曲的火炮。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。主要用于歼灭、压制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兵器,破坏敌人工程设施等。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。榴弹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0-30倍。
实际上,加农炮和榴弹炮没有本质的区别,所谓身管长和口径之比也并非一成不变,而且一直在变。以弹道的形状来区分,也有些牵强,因为弹道的形状是相对于射程而言的。加农炮在最远射程上,弹道并不低伸,榴弹炮在近距离上,弹道同样低伸,甚至可以直瞄射击。从完成压制任务的角度看,两种炮几乎一致。因此,从二战后,不少国家不再区分二者,统统称为榴弹炮。可我国的一些火炮专家还在为区分二者伤脑筋,实在大可不必。
加农榴弹炮。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的火炮。一般认为这种火炮的身管长为口径的30-40倍。这更是一个难以描述的概念。目前国际上已抛弃这种提法。我国和前苏联生产的152加榴炮也许是世界上最后一种加榴炮。当今各国,包括我国生产的新型榴弹炮,身管长和口径之比都已经超过了加榴炮,然而都不再叫加榴炮。
火箭炮。发射火箭弹的火炮,亦称火箭弹发射装置。通常为多发联装,有多轨式、多管式和框架式。火箭炮射速快,火力猛,突袭性好,但精度差,散布大,主要用于对面积目标射击。
20世纪初,由于双基推进剂的应用,火箭炮得以发展。苏联1939年制造的БМ-13式火箭炮,用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名字命名——喀秋莎。在二战中,火箭炮成了可怕的武器。到了现在,由于各种制导武器的出现,火箭炮的作用已有所降低,但仍是各国炮兵序列中一支重要的力量。
迫击炮。用座钣承受后坐力,主要行高射界射击的火炮。迫击炮射角大(一般为45度--85度),弹道弯曲,落角大,破片杀伤效果优于其它火炮,主要用于压制遮蔽物后、反斜面目标和水平目标。由于其结构简单,重量轻,体积小,通常作为随伴火炮使用。迫击炮分为滑膛式(前装)和线膛式(后装)两种。由于前装式火炮退弹不易,战士们编了一个顺口溜:“迫击炮,瞎胡闹,打不响,往外倒“。
滑膛炮。无膛线的火炮。军队习惯将无膛线的加农炮命名为滑膛炮。其实,许多火箭炮、迫击炮等都是滑膛炮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线膛是对滑膛的进步,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使弹丸保持空中飞行的稳定性。但是,线膛阻力大,不利于提高初速。现代滑膛炮较好解决了飞行稳定问题,使古老的滑膛重新绽放光彩。解决飞行稳定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尾翼,所以迫击炮弹、早期火箭炮弹和滑膛炮弹都带有尾翼。现代火箭炮弹则采用斜置喷火孔的方法,使弹丸在空中自行旋转保持稳定。目前滑膛炮主要用于反坦克,这是由于滑膛炮初速大,使用穿甲弹效果好。我国生产的100毫米、120毫米滑膛炮均配有超速脱壳穿甲弹。
无坐力炮(亦称无后坐力炮)。发射时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,使炮身不产生后坐的火炮。无坐力炮体积小,重量轻,操作方便,适于随伴步兵作战。但其喷火时火光大,易暴露目标,使用受到一定限制。无坐力炮由于向后喷火(物质),减少了发射药对于弹丸的动能,初速较小。因此,无坐力炮在反坦克时使用破甲弹。
自行火炮。同车辆地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。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,占领和撤出阵地快,战场生存能力强,有利于不间断实施火力支援。使炮兵和装甲兵、机械化步兵的协同更加密切。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在于装甲较薄,火炮口径较大,说它是火力型的特种坦克也不错。
以上火炮种类是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弹道特性来区分的,如果从火力特点和战术使用来区分,还可区分为压制火炮和反坦克火炮。大口径加农炮、榴弹炮、加榴炮、火箭炮、迫击炮归类于压制火炮;小口径加农炮(如85加农炮、57战防炮等)、滑膛炮、无坐力炮等归类于反坦克火炮。另外,压制火炮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反坦克射击(除火箭炮和迫击炮),反坦克炮在必要时可进行压制射击。
不同种类的火炮在战场上起着不同的作用,他们共同发挥着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。战争离不开炮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