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下:
洪秀全死因之迷
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(1864·6·1),正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(今南京)在清军围攻下发发可危之际,大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死于城内天王府,享年五十一岁。关于其死因,史学界有不同看法。
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,大多数人认为,洪秀全是自杀身亡。李秀成是后期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,洪秀全去世时,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卫战,对天王府的情况当有较确切的了解。曾国藩刊刻的《李秀成自述》中,言及洪秀全之死:天王(洪秀全)斯时焦急,日日烦躁,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。洪仁玕是后期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。他被清军捕获后曾写下《洪仁玕自述》,其后半部分中说:天王之自杀,更令全局混乱。太平天国的对手、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年六月二十三日(7.26)的奏稿中说: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,官军猛攻时,服毒而死。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称:有伪宫婢者,系道州黄姓女子,即手埋逆尸者也,臣亲加讯问,据供,洪秀全生前,经年不见臣僚,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急攻,服毒身死,秘不发丧。而城里群贼,城外官兵,宣传已遍,十余日始行宣布。根据上述资料,大多史家认为洪秀全系服毒自杀。郭廷以说洪秀全之死,以服毒说为近真;简又文在《太平天国全史》中指出,洪秀全自杀是事实;罗尔纲《太平天国史稿》根据《李秀成自述》内容,认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(天历,即1864.6.1)服毒逝世。但当时的学者对洪秀全自杀说,已有一定程度的怀疑。
六十年代初,藏在曾国藩家中达一百多年的《湘乡曾八本堂·李秀成亲供手迹》正式影印发行,其中明确记述洪秀全是病死的:此时大概三月将尾,四月将初之候,斯时我在东门城上,天王斯时已病甚重,四月二十一日(天历)而故。此人之病,不食药方,任病任好,不好亦不服药也。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。……天王之病,因食咁露病起,又不肯食药方,故而死也。有学者指出,这一记述当是可靠的,因为曾国藩刊刻的《李秀成自述》,是经曾国藩篡改过的。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《能静居士日记》七月初七日条中说:中堂(指曾国藩)嘱余看李秀成供,改定咨送军机处,傍晚始毕。曾国藩把李秀成供稿呈送军机处时曾说:李秀成之供词,文理不甚通适,而情事真确,仅钞送军机处,以备查考。由此可知,曾国藩所出示的李秀成供稿,是被改定过的。由于他在此前的两份奏稿中,都谈及洪秀全自杀之事,所以把李秀成供词中洪秀全病死改定为自杀,当在情理之中。《洪仁玕自述》的后半部分中说洪秀全自杀,恐非洪仁玕本意,因为后半部分是由外人译出,原稿已失。外人在翻译时受《李秀成自述》刊刻本影响,是极有可能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洪仁玕自述》前半部分,是出自洪仁玕供词原稿,其中有至今年四月十九(天历),我主老天王卧病二旬升天。此说应较可信。幼天王洪福瑱(洪天贵福)在自述中曰:本年四月十九日,老天王病死了。二十四日(天历)众臣子扶我登极。赵烈文《能静居士日记》五月初六日条记:闻探报禀称,逆首洪秀全已于四月甘八日病死(彼中之四月二十日)。自从《李自成亲供手迹》发行后,大多数学者都确信洪秀全是病死的。
对洪秀全历史评价的多维度剖析
洪秀全,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物,其历史形象长久以来在英雄与罪人之间摇摆不定。通过审视其生平的各个阶段及所留下的历史印记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辩证的思考:
一、反封建斗争的光辉篇章
底层民众的引领者: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,巧妙融合了基督教的平等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,提出了田地共耕、财富共用的乌托邦式愿景,这一理念直接冲击了清朝的封建土地所有制。他早期的起义口号,与广大农民阶级渴望摆脱压迫的呼声不谋而合,引领了19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
民族尊严的捍卫者:在面对英国提出的平分中国的无理要求时,洪秀全坚决予以拒绝,并痛斥此为引狼入室,将给民族带来深重灾难。这一立场与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形成了鲜明对比,也为后来的革命先驱如孙中山所敬仰,被视为民族气节的典范。
二、统治实践的争议与反思
权力腐蚀与制度瓦解:定都南京后,洪秀全逐渐沉迷于个人的享乐之中,长达11年未离开天京城。他在天王府内蓄养大量女性,推行严苛的夫妻分居政策,背离了早期的平等承诺。更为严重的是,他为了巩固个人权力,不惜对杨秀清等核心领导成员进行清洗,导致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激化,力量严重削弱。
民生灾难与理想破灭:太平军在占领地区实行了残酷的收编政策,强迫百姓变卖家产、焚毁房屋,并以严酷的刑罚控制军民。这一系列举措导致大量平民流离失所,洪秀全所标榜的理想国也逐渐变质为军事集权的工具。
三、历史评价的深度挖掘
革命先驱的精神遗产:孙中山曾自比为洪秀全第二,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,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蒙。太平天国运动所展现的反封建、反殖民的双重斗争属性,在20世纪被赋予了民族革命的精神内涵。
历史局限的客观评价:洪秀全的科举失利经历以及神秘主义倾向,使得他的改革纲领中掺杂了宗教狂热和个人私欲。太平天国后期的政策严重脱离实际,导致了约2000万人口的损失,成为近代中国最为惨烈的内战之一。
总结而言,洪秀全的历史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镜像。他既是封建制度的勇敢批判者,也是民族利益的坚定捍卫者;但同时,他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和宗教狂热分子,其统治方式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。这种矛盾性正是19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困境的生动写照——在旧制度崩塌与新秩序探索的激烈碰撞中,洪秀全既是被压迫者的代言人,也成为了新压迫体系的构建者。